神国的比喻马可四(21~34节)

马可四(21~34节) 21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么? 22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23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24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25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26又说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27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28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29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30又说:神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31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32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他的荫下。 33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34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接下去几个比较简单的比喻都同样是有关神国的奥秘。因此,基本上可说是撒种的比喻的引申。

耶稣较早时在十一,十二两节所说的话的确很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以为他是故意叫人看不见或听不明白神国的奥秘。耶稣这个点灯的比喻,似乎是在解释说真理的隐藏并不是他的本意。相反地,身为一位神国福音的宣告者,耶稣就好像是一位点灯的人一样,目的是要带给人亮光,而不是要把灯放在斗底或床底下,故意不让人看见。至于经文中所指的掩藏的事,可能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指神国的奥秘,这奥秘对不信的人来说,是暂时掩藏起来的。但是,它最终必然会显明出来。二指这句话是针对那些故意抵挡真理,存着“不信的恶心”的人所讲的。因此,它是一个的警告。那就是说,这些人的心思意念,虽然可以暂时隐瞒起来,最终却非全然显露不可。这句话因此带着审判语气。正因为这样,耶稣在结尾的时候再次提醒人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两节经文的内容仍旧与人听道的态度和领悟的心有直接的关系。耶稣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再次提醒听者要留心所听的。中文翻译的量器也许不易表达原文的含义。再者给人这两个加上去的中文字几乎意味着耶稣是在讲论人际间彼此对待的态度。事实并非如此,倘若这一小段的教训仍旧是上述听道的比喻有关系的话,则所谓用量器量者也许是指人对道本身所采取的开放态度和领会的能力(容量)或受教之心。那就是说,神会按着人的受教之心或领会能力的程度将道赐给或量给听者。不但如此,对那些容量大的,神还要多给,因为神是乐意宽待人的。这样的解释,不但比较符合撒种的比喻的教训,并且也跟二十五节的思想一致: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经文本身并没有说明给和夺的主体是谁──究竟是谁要给和要夺去?上下文似乎已假定主体是神。因为只有祂有给以及夺的主权。所给或夺的东西无疑是有关道或神国奥秘的事。人对道的领受和追求也可说是像求学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个原理无论对门徒或是对文士这一类的敌对者,都是一个忠告。门徒这些人,可以说是属于有的一群。其它的,包括文士在内,也许就是没有的那一班人了。

这个比喻是其它福音书中没有的,虽然马太十三24~30的比喻和这一个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一个比喻是以一般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过程来解释神国成长的奥秘。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以及出于自然的这两句话似乎是在强调神奇妙的作为与主权(参阅林前三6~7)。

这一个比喻除了继续在说明神国成长的本质之外,还特别强调它的极大潜在力。在用字方面这比喻和以西结书三十一1~14以及但以理书四10~16有类似之处,但在主题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两处的先知书都是在描写审判。马可福音在这里主要是说明神国本身扩展的潜在力。

照他们所能听的 这一句话,不仅是指人对道领悟的态度与程度,同时也表明耶稣的恩典与智慧。恩典,是因为耶稣体贴人“心田”的状况。他只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耶稣既不超过他们所能领受的给他们讲解,不然他们根本就无法明白,他也不少过于他们所能接受或追求的对他们说,不然的话,耶稣就不是一位厚待人的主。智慧,是指耶稣教训人的正确方法与原则。他是按照听者的程度来施教。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与四11的原则一样。没有人的时候 是指耶稣特别给门徒进一步地讲解神国奥秘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这一句中文翻译中的讲字,在原文是 epeluen,应该翻成“讲解”或“解释”更正确。因为耶稣私下跟门徒在一起的时候,根本就不必再次重复讲先前已经讲过的东西。他只需加以清楚和详细地“解释”便够了。正如较早时耶稣给他们解释撒种的比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