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血漏病的女人得医治,小女孩得复活马可五(21~43节) 

马可五21~43 21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正在海边上。22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23再三的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24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25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26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27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後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28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29於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乾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30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31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麽?32耶稣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34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罢!你的灾病痊愈了。35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36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37於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38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的哭泣哀号,39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甚麽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40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41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译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42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的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43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马太和路加都有记载这两个神迹,前者很简短(太九18~26),后者较为详细,也很接近马可(路八40~56)。

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 这两个神迹在时间和地点上似乎都和格拉森的事件有连关。那边大概是指耶稣再从格拉森这一带回到加利利湖的西边,也就是迦百农一带的地方。那些地方的人恐怕早已在那里聚集等待耶稣好久了。

管会堂的人很可能在这以前见过或听闻过耶稣医治的能力。睚鲁求救的心的迫切,不仅说明他小女儿真是病危了,也反映他那单纯的信心。经文中描写的那一种热闹的场面,在马可和其它福音书里面是经常出现的。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女人。她不只是有肉身的病痛以及面临着经济的破产,同时还遭遇到很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因为在摩西的律法里面,血漏病是很严重地被宣布为“不洁净”的。祭司甚至要在耶和华面前为这样的病人赎罪(利十五25~30)。

耶稣在众人中间工作到如今已经有好一段的日子了。正像其它的人一样,这个女人对耶稣的事假如有所听闻,也是很自然的。这女人不寻常的举动,除了清楚地反映了她那纯真的信心以外,还下意识地表露了自己可怜的自卑感。像她那样的一位被律法判决为不洁净的女人,不但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还经常成为别人藐视的对象。因为根据律法,不只是这女人本身被宣告为不洁净,甚至连她“所躺的床,所坐的物,都要看为不洁净……凡摸这些物件的,就为不洁净。”(利十五26~27)。这个可怜的女人,在这种压力下过活已经有整整十二年了!她心灵的孤单与痛苦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她甚至可说是自卑到连在众人和耶稣面前公开地露面的勇气都没有。她只想到暗中摸耶稣的衣裳。然而,耶稣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罪人”和“病人”而道成肉身(可二17)。这就是福音了。

这无疑是一件神迹。这一个女人立刻感到痊愈的事实并不应该令人感到太惊奇。因为耶稣的医治都是立即生效的。令人感到意外的,倒是耶稣当时的感受和反应。耶稣这一种非常特殊的感受和反应曾引起了某些很有兴趣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耶稣究竟是神施行大能的媒介还是这能力的主动者?按照马可福音一致的见证,耶稣毫无疑问的是一位完全有自由和自我意识感的主动者。但是身为神的儿子和仆人,耶稣对父神那种信靠和顺服的心志也是始终不变的。他也常把荣耀归于神(可五19)。因此,经文中的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并非表示耶稣当时是完全“不由自主”。其实,经文所强调的并不是耶稣“自主权”的问题,而是要说明耶稣深深地意识到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从这个角度去看,耶稣也可说是神能力发动的“媒介”。那就是说,神的大能是特别通过他儿子耶稣基督来彰显的。路加福音很清楚把耶稣身上的能力归于圣灵或神的灵的同在。耶稣所发的谁摸我的衣裳这个问题,并非表示他对事情的真像无知。他的目的是为了要藉着这个问题和那位已经被医治好的女人有一个正面接触的机会。耶稣希望可以进一步地坚固她的信心。

门徒在回答耶稣询问时所用的语气是带着责备性的: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路加有意减轻门徒这样失仪的语气。他只记载说:“夫子,众人拥挤紧靠着你”(路九45)。马太很干脆地把整句删掉。路加和马太的做法更令人相信马可福音这一类见证的可靠性和居先性。门徒失仪的响应并没有阻碍耶稣要和这一个女人正面接触的决心: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女人到现在仍旧是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告诉他。女人迄今只知道神迹在她身上的实现,而不知道耶稣公开地追究这一件事情的真像和动机何在。她那种恐惧战兢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所谓实情很可能包括她十二年来病痛的一些背景以及她获得医治的经过。耶稣最后对她所说的话,其实只能加强她的信心和给予她更大的安慰而已: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神迹的出现,一般上可说是耶稣对人真诚的信心的一种积极和有力的反应。耶稣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一个女人的信心。女人的痊愈很明显是属于肉体的。然而,耶稣却把这一次的医治行动看作是一个拯救的经验,结果把整个“拯救观”扩大了。

耶稣原是在往管会堂的家的路上,遇到患血漏的女人这件事。这女人刚刚医治好以后,便有很坏的消息传来说管会堂的小女儿已经死了。

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这一句话很明显地表示这家人只希望耶稣在小女儿还未去世的时候赶紧给予医治。他们绝对没想到耶稣有叫死人复活的能力。然而,就在这人看来是毫无盼望的时候,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不要怕,只要信 在原文的动词里是强调说,这管会堂的人原是在不断的害怕当中,耶稣这时吩咐他立即停止害怕。另一方面,耶稣却鼓励他不断地信靠下去。

在耶稣所选召的十二个门徒当中,彼得,雅各和约翰这三位似乎是属于一个耶稣比较亲信的“小圈子”的人。在马可所记载的其它三个最特殊的场合中,这三位也照样和耶稣同在:耶稣登山变像的一幕(九2);耶稣对末日的教训(十三3,这一次,安得烈也在场);在客西马尼的祷告(十四33)。

这一幕哀哭的情景,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小女孩已经死了的悲痛事实。但是,耶稣却完全出乎人意料之外地当众宣布说为甚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耶稣这一句惊人的话曾引起了不少的猜测。有些采取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耶稣这句话是表明小女儿实际上并没有死,只不过是暂时昏迷过去了。是无知的家人以为小孩子已经死了。这一种解释其实是对整段经文的误解以及对神迹的否认。假设小女孩只是暂时昏迷过去或是睡了,那就根本无神迹可言。耶稣所做的只不过是叫她醒过来而已。倘若是这样的话,耶稣在整个工作的进行中为何表现得那么庄重:一、勉励管会堂的要不断地信靠他;二、只带了三个门徒而不许别人随从;三、事后又“切切的嘱咐”人要保密。

此外,也有学者解释说耶稣跟当日不少的犹太人一样,受了法利赛人的复活观念影响,把死去了的人看作是暂时睡着了。这些睡了的人正等候神在末日的时候叫他们复活。倘若这些学者们的解释是正确的话,耶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结果只能给予丧家一些“精神”安慰而已。这个解释跟上面那一个“昏迷”的假设同样是不合理。

其实,耶稣并没有否认小女孩已经死了的事实。当耶稣到达这个家的时候,那可怜的小女孩的确是已经死了。但是,耶稣知道自己确会有能力叫她从死里复活。因此,这小女孩的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睡着了而已。当时的听众很自然地误会了他的意思。

耶稣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在众人面前行了不少其它的神迹,尤其是治病与赶鬼这两方面。在马可福音这是有关死人复活的第一次记载。经文很清楚地反映了耶稣对这一个神迹处理的慎重态度。他只许可孩子的父母以及其它三个门徒一起见证这重要的一幕。经文不只是很生动地记述整个事件的经过,也将耶稣当日所讲的亚兰话大利大古米忠实地记录下来。正如耶稣所行的其它神迹一样,他所发出的能力是立即生效的。结果那闺女立时起来走。在场的大大的惊奇,更清楚说明了孩子的确是死了的事实。路加以“他的灵魂便回来”这一句话来解释孩子从死里复活的神迹。耶稣不但没有在众人之间渲染这一件神迹,反而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由于这一个神迹本身的特殊性,再加上耶稣在这个时候的知名度,耶稣认为必须切切的嘱咐那些见证的人,不要把所发生的事宣扬出去。此外,耶稣又吩咐给她东西吃。这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太重要的吩咐,无形中反映了耶稣对人那至深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