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将要死而复活马可八(31~33节)

马可八(31~33节) 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32耶稣明明的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33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後边去罢!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从此 在原文中是表示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可以翻译成“从今以后他就开始(教训他们)”。耶稣在以往已经不断地给予门徒许多的教训。从现在开始,他将自己必须受许多苦的事,当作是在教训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必须,这是在强调神绝对的自由和主权。必须,表示神是一位有永恒计划的主宰。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说是意外或偶然的。那就是说,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包括他受苦和最终被杀和复活的事,都是在神的计划中被许可的事。但是这一种的信念,绝对不可和一般的命定论或宿命论混为一谈。因为一般的命定论是机械式地尝试解释人的命运。它并没有真正去面对神的主权和人的自由两者之间那些极端复杂和微妙的关系。圣经中必须这一个观念,把神的主权和人的自由看着是两极性的(paradoxical)而不是互相矛盾的(contradictory)。当耶稣预言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的时候,他无形中也就是表明他愿意接受这些苦难。他所提及的苦,实际上已经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遥远或抽象了。法利赛人和希律一党的人企图要除灭他的决定,以及施洗约翰的被害这一些可怕的事实,似乎都不断在提醒耶稣将要受苦的必然性。

长老,祭司长和文士 几乎是代表整个犹太人的领导层。耶稣最终受害的事实,也证明了弃绝耶稣的,并非某一小群的人,而是整个犹太教领导层所代表的公会,甚至是全体会众(十四53~65;十五11~1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耶稣被犹太人弃绝的全面性。虽然十架是罗马人的刑法,准许耶稣被钉死在十架上的,也是罗马的长官。但是,真正“杀”耶稣的可说是整体的犹太人了。

过三天复活 并非最正确的记载,因为耶稣的复活是在被杀害以后的第三日,正如马太(十六21)和路加(九22)所记载的,而不是过了三天以后。但是,这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是最正确的记载,反而反映了马可的见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首要性。假使马可所记载的是初期教会虚构的,或是在其它福音书之后才写下来的话,这一类的现象也许就不太可能出现或是尽量被避免了。

劝 这字的中文翻译并没有真正表达希腊原文的意思。应该翻成“责备”(一25;八33)或“斥责”(四39)才能充分地形容彼得这一个极端冒失和卤莽的举动。那就是说,彼得身为门徒不仅胆大地将他的夫子耶稣拉在一边,还紧接下去“责备”或“斥责”耶稣刚才所说那些有关受苦和被杀的事!彼得这一种无礼和粗野的动作诚然有可指责之处。但是他对耶稣必须要受苦和受害的误会,倒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彼得虽然已经跟从了耶稣一段的时候,他在许多的基本观念上仍旧是一个很典型或正统的犹太人。对一般正统的犹太人来说,神所拣选来复兴以色列国的基督是一位充满着荣耀、尊贵,和权柄的君王──大卫王的后裔。一般犹太人期望中的基督,绝对不是像耶稣所描写的这样一位可怜的受苦和被害者。在耶稣的时代,也许没有人可以接受荣耀的基督或天上的人子,和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所描写那一位“受苦的仆人”实际上是同一位人物。因为这一个“受苦的仆人”的真正身分,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不易解的谜。耶稣不但接受基督这个身分,也以人子自称。对正统的犹太人来说,“基督是永存的,你(耶稣)怎么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在十架上)呢?”(约十二34),但以理书(也就是旧约有关人子的背景最重要的一本书)所描写的人子是得了永远的“权柄、荣耀、国度”,并且被“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所事奉和敬拜的那一位。耶稣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位预言基督或人子要受苦甚至被杀的犹太人。耶稣这一个令人极端惊讶和费解的预告,不仅叫彼得这一些犹太人在这个时候不能接受,就是在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基督或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弃绝……被杀……复活”的事,仍旧是绝大部分犹太人的“绊脚石”(林前一23)。甚至到了将近两千年以后的今天,耶稣被钉死于十架的事实,还是绝大多数犹太人的“绊脚石”。只有从这一些观点去看,才会了解彼得当时那一种过分冲动的反应。也正因为这个犹太人传统的观念必须被打破的缘故,读经者才明白为什么耶稣对彼得那种冒失的行动会作出那么激烈的反应。

责备 彼得的原意是要责备耶稣。现在他自己反而成为受责备的人。这里的责备和上一节的“劝”字是同一个希腊字,翻译上很准确。

耶稣在责备彼得的时候看着门徒,可能有两个互有关连的意义。一、彼得是门徒的代言人,他的误会也可能存在其它门徒的思想中。因此,这个责备也可说是针对其它门徒了。二、被责备只是彼得个人。但是,这个责备也是给其它人的儆诫。

耶稣称彼得为撒但,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太过分或是不太合情理。实际上,只是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彼得尝试阻碍耶稣受苦的这一个举动的严重性。当然,耶稣并非真是指控彼得个人是撒但,只是说彼得这一种意念是来自撒但的,他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撒但的代言人。这一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因为撒但的工作,从四十昼夜试探耶稣的那一次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是不断地用各种的途径和手段尝试破坏耶稣的工作。最有效和最彻底的破坏工作莫过于阻止耶稣受苦和受害。因为耶稣身为“受苦的仆人”只有通过受难的十架道路,才能完成救世的使命。从这个观点来看,彼得对耶稣的责备,在本质上与来自撒但的试探是一样的。

神的意思和人的意思 是一个很强烈的对照。两者是彼此为敌的。不但神的意思常与人的意思不同,甚至耶稣自己面临最后的压力和考验的时候,也曾经要求 神将“这(受苦的)杯撤去”(十四36)。但是耶稣最终还是完全接受了神的旨意(十四36)。中文的体贴……意思这几个字也可以翻成“把思想放在(神或人)的事上”,或者是“站在(神或人)这一边”。最终是一个决志或立场的问题。